坚持共享发展,落实民生优先,开展脱贫攻坚,构建更加坚实的托底民生保障体系。11月18日,由陕西省民政厅、西安交通大学共同主办,陕西省民政事业发展研究基地揭牌仪式暨民政论坛在交大隆重举行。百余名专家、学者、民政系统工作人员齐聚一堂,共同见证陕西省民政事业发展研究基地成立,共话陕西省民政事业的创新发展。
陕西省民政事业发展研究基地成立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智库建设的指示精神,进一步推进陕西省民政事业发展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发挥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领域的优势,形成政、学、研合作共赢机制,陕西省民政厅经研究决定确定在西安交通大学设立“陕西民政事业发展研究基地”。该基地围绕促进陕西省民政事业发展的中心任务,充分利用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术平台,开展重大民生政策和民政事业发展研究,主动建业献策,将基地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新型“智库”,为陕西省民政事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邹波、陕西省民政厅厅长赵政才、副厅长曾明、副厅长郭慧敏,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张迈曾、副校长席光,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陕西省社科院、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的相关专家教授等出席仪式。
陕西省民政厅厅长赵政才和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张迈曾共同为研究基地成立揭牌,陕西省民政厅副厅长曾明和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席光签署共建基地协议。
张迈曾书记在致辞中,向陕西省民政事业发展研究基地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向民政厅对西安交大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他强调,西安交大要扎根陕西这片热土,有责任为陕西省民政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在今后的理论与政策创新研究中,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时效为导向、以实践为导向,积极咨政建言,切实发挥新型“智库”作用。
揭牌仪式结束后民政事业发展论坛正式开始,论坛设置大会主题报告与专题发言两个环节。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陕西省民政厅、各地市民政局领导,国内知名高校专家、教授共13人作大会报告和发言,多角度、深层次解析民政事业发展领域核心问题。
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推进民政事业新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民政事业发展的先导,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十三五”时期,民政部门要坚持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推动民政事业新发展。来自陕西省、市、区县民政部门的各级领导积极参会,深入交流改革创新实践经验。
陕西省民政厅厅长赵政才指出,陕西民政事业发展已由传统民政向现代民政逐步转型,民政服务对象已从特定群众向全体城乡居民覆盖;民政功能已从兜底保障逐渐向保障和改善全体人民生活并重转变;民政工作布局已从以农村为主向注重城乡一体转变;民政管理服务方式已从临时性、分散性、应急性,向整体性制度安排,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管理服务转变;民政工作机制已从政府包揽向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转变。并特别强调“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要实现持续推进现代民政发展的目标,应以新理念引领民政事业发展、以满足群众新需求为衡量工作的标准、以新手段开辟民政发展新境界。”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邹波在报告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民政部门把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奋斗目标、把落实好中央惠民政策作为使命担当,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谋划、推动民政工作,通过改革创新、法治保障、规划牵引、督促落实等一系列措施,用新的发展理念推进民政事业,取得了很大成绩。然而民政事业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为了深化民政改革、提高民政履职尽责能力,应进一步从民生保障上、社会治理上、具体业务上重点推动相应工作的开展。
西安市民政局局长王碧辉回顾总结“十二五”的发展进程之后强调,推动现代民政建设,必须坚持把民政工作思路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谋划,必须坚持把民政工作重点放在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中去安排,必须坚持把民政工作要求放在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中去落实。把品质民政作为推进现代民政建设的新起点,加快信息化建设,提升民政工作效能;着力开拓创新,深化民政改革;壮大社会力量,提升民政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守住安全底线,保障民政事业健康发展;坚持从严治党,树立良好作风。
宝鸡市民政局副局长祁鹏程强调,以实现民政事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多元化为目标,提升“一个理念”,补足“两个短板”,狠抓“三个关键”,强化“四个支撑”,加快推进法治民政建设,更好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为宝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
汉中市民政局局长张正荣提出“多维民政”,强调实施多维民政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进一步指出多维民政的核心是开放与共享。多维民政要求改变传统民政工作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模式,创新管理体制、引入多方力量,运用高效的管理工具,实现民政部门管理服务变革。
理论与实践互动,着力发挥新型智库建言作用
“十三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民生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社会治理水平显著提高,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更加有力,提供专项社会服务更加有效,形成分工明确、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有效机制,构建制度更加完备、体系更加健全、覆盖更加广泛、功能更加强大,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化民政事业发展格局,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理论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层面、多维视角与实践工作者对话关键理论困境与现实问题。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林闽钢认为,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角,中国社会救助需要加强自身的“三性”建设,在共享发展理念下,通过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全面提高精准扶贫效果,形成政策合力;通过购买社会救助服务增强基层救助能力,成为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构成。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杨立雄聚焦“社会救助中的央地关系”研究,指出应重构社会救助中的央地关系,实施社会救助事权改革,构建央地分责的全国性社会救助制度,并同时进行社会救助财政分配体制改革,通过加强社会救助资金的统筹使用,强化中央在立法和监管权威,实现责权利之间的合理匹配。
西安交大我院教授张思锋致力于陕西省失能老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通过大量翔实、客观的一手数据重点分析后指出,失能老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键措施,面对现实的多重困境,应构建包括基于经济支持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基于照护支持的失能老人养老照护服务体系和基于照护人员支持的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产业的失能老人养老服务体系。
西安交大我院院长杜海峰教授关注“流动人口社会救助政策创新”,指出我国现行的社会救助体系还没有充分考虑流动人口的相应权益。针对流动人口可能出现的基本生存困境,地方政府虽然形成了部分衔接、独立救助和综合救助三种典型的流动人口社会救助模式,但都在政策实践中面临着一些共同的制约因素,限制了政策实施的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的政策和制度完善。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石英集中探讨“社会转型与民政创新”,特别指出我国的社会转型期具有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显著特点,民政工作重要性更加凸显,工作量和难度加大,创新的要求更加迫切,新时期民政工作创新必须依法依规,同时需要熟悉和应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思维,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西安交大我院教授毛瑛通过大量数据展示陕西省医疗救助保障现状,指出其存在的显著问题是多层次医疗保障未形成整合体系、大病救助未充分体现精准扶贫、医疗救助基金缺乏科学预算和动态调节机制,应以构建重特大疾病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实现精准健康扶贫,建立完善医疗救助资金科学预算和动态调节机制,创新管理模式。
西北大学教授席恒提出了民政领域的重要问题——“民政工作如何促进社会共享?”进一步剖析了共享的逻辑,共享与社会保障的关系,民政工作、社会保障与共享内在关联,并提出了民政工作促进社会共享的路径是:筑牢民生安全网、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和推动慈善事业发展。
西安交大我院副教授封铁英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分析“养老机构医疗护理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以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通过医疗护理服务需求精准定位和老年人群体市场分类,构建量化细分后的老年人医疗护理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理论分析框架,提出相关假设,应用陕西省榆林、西安、汉中三市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和假设检验,针对性提出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