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与创新港】王立剑:以“精准”着力助推交大速度
来源:永利官网时间:2017-11-28 点击:[]

“精准”是公共政策提效之利器。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成为破解困扰中国乃至全世界贫困治理难题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题为《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的主旨演讲,更是把精准扶贫作为我国贫困治理的典型经验,开启参与国际社会治理的扶贫“外交”之路。今年的“726”讲话,精准扶贫被作为三个攻坚战之一,再次特别强调、特殊谋划。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师,我们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于2016、2017连续两年,深入到中西部农村地区,从农村致贫因素、精准扶贫现状到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过程质量,开展社会调查;在社会调查中,我的最大收获不仅仅是在精准扶贫的研究上,更是体会到“精准”在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分量:凡事精准则事半功倍,粗放则事倍功半。

“双一流”是一项公共政策。从公共产品与国家职能的视角来看,现阶段的高等教育还不完全具备公共产品的特征,归属于准公共产品,可以由国家提供、市场提供或混合提供;但是,“双一流”这一准公共产品作为激发教育红利的国之重器,是向经济、社会供给高层次人力资源要素和科技创新要素的关键性主体,应当由国家投入进行建设,且必须纳入公共议程,成为公共政策。西安交通大学作为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能否在“双一流”建设时体现交大速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一是建设对象精准,即通过目标层层分解的方式将真正能够投入到“双一流”建设中的人准确识别出来。“人”是“双一流”建设的关键要素,要让所有交大人在同一时点都站在“双一流”建设的轨道上是有难度的,也是不现实的;要从人的存量中,迅速识别出首批关键少数,进而有梯度、分步骤带动大多数;在人才增量中,按照目标导向与进入门槛,确保全部增量都是“双一流”建设的中坚力量。

二是项目安排精准,即因学科因团队制宜,根据学科、团队发展的实际需要,在精准识别学科、团队发展瓶颈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行项目安排。一般来说,学科、团队在对标世界一流时,瓶颈与短板是多个因素综合的结果,我们的“双一流”建设项目落实到学科、团队也必须是综合的,但在综合中做到有重点,并且长期和短期项目相结合施行。

三是资金使用精准,即保障每一个建设项目有资金支持,资金跟着项目走。这就需要改革“双一流”建设资金管理体制,并且进一步加强资金整合力度。对于识别出的建设对象、对于确定的建设项目、对于决心为“双一流”出力的个人或团队,要千方百计、200%确保资金到位,并且给予使用上的自主权,提高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效果。

四是措施到人精准,即解决“双一流”建设项目到不了人、找不到人、到人效率差的问题。应当在学校、学院层面重点探索和建立如何将人纳入到“双一流”建设的联动链条中,限期实行基层科研组织改革,鼓励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人以群分,采用差异化的扶助措施,独辟蹊径、错位发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五是因院派驻精准,即增强院级实施“双一流”建设的能力。由于院级工作头绪多、任务繁重,加上大量教师面临考核、晋升压力,各项“双一流”建设任务的分配难度大,关键少数的带动效果短期内难以提高。建议选择试点学院通过选派第一书记和驻院工作队的方式,短期内迅速厘清“双一流”建设的各项工作,协助解决矛盾、开展有效监督。

六是建设成效精准,即使“双一流”建设成果真实可靠,各项工作具有可持续性。“双一流”建设需要进一步制定明确的标准,并组织动态监测、分析和评价,确保“双一流”建设工作收到实效;每年应当依据上一年度考核结果,确定下一年度资源分配,树立以贡献求资源意识。

在学校建设“双一流”的征程中,每一个学科都应当行动起来。我所在的社会保障学科是与“人民群众的八个期盼”关系最紧密的学科,入选了陕西高校“一流专业”培育项目。我们的“一流”,不仅仅是要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上发力,更要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的民生事业,在精准服务于社会发展需求上体现交大特色。就我个人而言,要为一流社保、一流交大贡献力量,就要在工作中坚持三个导向: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根据“人民群众的八个期盼”发展实际情况精准实策,着力提高综合研判能力。二是坚持实践导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同样没有调查也没有建议权。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走出书斋,到一线上、实践中和生活中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掌握现实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提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建议。三是坚持实效导向。要以严的精神、实的态度,谋划具体项目,产出具有标志性和显示度的成果;依靠团队合作才有生机和活力,合作才能走向深入和持久。

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更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多次强调“为谁培养人”的重要性。“双一流”建设不能简单对标国际标准,还要考虑“双一流”建设中产出的人才,是不是为人民服务,是不是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是不是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是不是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不是听党的话,是不是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奋斗目标等等。所以“双一流”建设,需要精准发力,也需要保驾护航。


【作者简介】

王立剑,西安交通大学88858cc永利官网党委副书记、社会保障系副教授,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研究成果两次得到教育部采纳并通报表扬。

个人邮箱:wanglijian2@mail.xjtu.edu.cn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社科基金决策咨询点团队简介】  

国家社科基金决策咨询点(13JCD014)现有教师1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2人;研究生40余人,首席专家为我国社会保障领域著名学者张思锋教授。2013年以来,团队成员围绕“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与政策创新”开展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各级政府委托课题30余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20余次,出版论文、专著300余篇、部,10余篇成果要报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办的《成果要报》、教育部社科司主办的《高校智库专刊》刊发,并得到有关领导和部门重视;《中国劳动保障报》、《科学时报》、《陕西日报》、《中国组织人事报》以及人民网等国内主流媒体多次刊发团队成员的主要观点。




上一条:我院开展十九大研究项目立项、宣讲团专家宣讲 在校内外媒体发声、分党委书记 委员上党课等专项工作和活动

下一条:【中国科学报】张思锋:让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关闭

版权所有:8858cc永利(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